SERVICE QQ
370996827
SERVICE QQ
370996827

设计研究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设计研究

【2008年】“设计在线”发文《“功夫熊猫”给我们上的一堂设计课》

发布时间:2019-01-30 20:14:59点击量:
“功夫熊猫”给我们上的一堂设计课
 
(本文2008年07月08日发表于“设计在线”)
 
      2008年6月上映的电影“功夫熊猫”票房已突破亿元,横扫全国影院,被称为今年上半年最赚钱的动画片。该片由美国“梦工厂”电影公司出品。影片讲述一个叫“阿波”的大熊猫,在他鸭爸爸开的面馆里做伙计,又肥又笨又懒还贪吃。梦想做一名功夫高手,在一次“和平谷”比武选秀的时候,被阴错阳差地选为“龙斗士”。吃尽苦头,最终习得一身功夫。打败大反角“太郎”,保卫了“和平谷”,成为一代大侠的故事。
      “功夫熊猫”最大的特点是全部用“中国元素”,包括人物、服装、道具、场景和音乐等有形元素,还有功夫、机缘、天意、善恶和玄学等无形元素,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,但却是地道美国公司“梦工厂”拍得一部“好莱坞”大片。影片播映以来,我国出现了不少争议。未映之前,四川一些艺术家联名抵制该片在川上映,理由是美国人拿我们的国宝“大熊猫”在劫后余生的四川赚钱。映后,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常委们感慨“功夫熊猫”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人拍的。面对“功夫熊猫”,在感叹之余,我想它带给我们更多是深层的思考。
      首先,“熊猫”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,国人视之为瑰宝。看过影片之后,大多数人会惊叹,我们怎么没想到!美国人让“大熊猫”成了国人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“大熊猫”在我国生存了几百万年,亿万国人都熟悉,我们曾经创造过许多动画形象,但为什么没想到它呢?
      其次,“功夫熊猫”用中国元素拍摄了一个中国故事,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但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拍摄的,而是美国人呢?我们都熟悉的大熊猫,为什么没有把它塑造成动画明星呢?
      深层思考的背后是文化实力的差异。美国人赢在塑造能力上,而不是对象上。“老鼠”世界各地都有,并且属于“人人喊打”的那种,但美国迪斯尼公司却把它塑造成“米老鼠”,人见人爱,风靡世界。如果有一天,美国人再把“中华鲟”塑造成一个动画明星,我们只能又一次瞠目结舌,再一次感叹我们怎么没想到。假设“功夫熊猫”这个故事由中国人来编,影片由中国人来拍,很难想象我们是否能拍出这种“大片”。
      “功夫熊猫”的元素是中国的,但技术和手段却是美国的。我们和美国人的差异就差在这儿,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也在这儿。由此,联想到我们的设计产业。
      湖南大学程能林教授曾讲过日本的设计之道是“和魂洋才”,韩国建国大学孟亨在教授也曾讲过韩国的设计之路是“东道西器”。抛开政治因素,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和韩国的设计很棒。他们一些企业的产品具有国际影响力,比如日本的“索尼”(SONY)和“丰田”(TOYOTA)等,还有韩国的“三星”(SAMSUNG)和“现代”(HYUNDAI)等。它们的产品科技含量高、制作精良、使用方便、美观大方,而且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非常具有“日本味”、“韩国味”,极具本国特色,在世界产品之林,树立了自己的形象。纵观我国企业,真正有自己产品形象的不多,能具有“中国味”的可能更少。笔者认为“和魂”和“东道”是指日本和韩国的设计元素,“洋才”和“西器”正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计手段。
      如同“功夫熊猫”的外在形式:人物、服装、道具、场景和音乐等有形元素,和内在精神:功夫、机缘、天意、善恶和玄学等无形元素,都是纯中国的,但它影片的技术和手段却是纯美国式的,其中包括人物形态、表情、语言和动作的塑造,场景的设置,镜头的切换以及音乐节奏的控制等,也就是说美国人在我们面前玩了一把“中体西学”。
      “功夫熊猫”可谓给我们上了一堂设计课。我们的产品设计弱在设计技术和手段上,比如产品形态的塑造、比例尺度的把握、材质色彩的运用和人机工学的应用等方面,而不是苦苦挖掘的“中国元素”。“元素”身边很多,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塑造它,如何把“熊猫”变成“功夫熊猫”。加强设计的技术和手段才行,希望有一天充满“中国味”的产品能风行全世界。
 
      作者:宁波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刘胜利老师